English

大学出版社合并崛起新大陆?

2001-04-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李萍 我有话说

去年,中国高校“大合并”进入高潮,随后扑面而来的大学出版社合并的消息,因为出版社的合并形式以及合并后的结构重组都对合并成败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们难免会提出种种疑问,大学出版社的合并是否成功?合并能否为中国出版社的发展模式带来一些新的启示?重组后的出版社结构与方向如何?是否真能崛起新大陆呢?

强强联合 优势互补

今年2月份,新复旦大学出版社正式合并,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由原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组建成。组建后的出版社是否对出版界起到真正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又如何体现出版社之间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态势?新出版社的发展前景究竟怎样?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日前采访了出版社的社长。

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认为,两社的合并,无论是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将对复旦大学出版社有推动作用。贺社长说,首先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上来看,原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年的发货码洋为1300万元,出版新书80种,主要出版方向是医学图书;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的发货码洋为7500万,出版新书305种,主要出版方向是人文社科、经济管理和外语,两社的合并最好体现了优势互补,强强结合,同时,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整体实力也有所增强,预计2001年的发货码洋将突破一个亿,出版新书400种。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5月,是教育部系统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出版社,至2000年底有职工近百人,年出新书300余种,重版书300余种。已累计出版教材、学术专著、学术集刊、人物传记、工具书和高品位文化普及读物3000多种,录音带、录像带100多种,电子出版物70多种,高科技软件20多种。已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管理、自然科学和外国语言文学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出版特色。作者来自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发行网点遍布全国。近年来,复旦大学出版社在国际合作与交流、版权贸易方面有较快的发展,至2000年12月,已累计引进图书版权100余种,转让版权近100种,同国际上一些著名出版社建立了合作关系。

两社合并后,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将一如既往以学术出版为主要特色,在学术著作和大专院校教材出版领域,坚持走经典、精华、精萃的道路;与此同时,将进一步扩大选题范围,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各种出版方式,实现多维立体的综合出版结构。今年年初,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在原电子音像部的基础上成立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隶属复旦大学出版社。

两社合并 品牌重要

1998年9月,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1999年6月,浙江大学出版社与杭州大学出版社正式合并。原浙江大学出版社只能出版理工类图书,合并之后的浙江大学的出版书范围几乎涉及所有学科。2000年,出版图书500余种,发货码洋达到6100万元。原浙江大学出版社主要以高校教材和学术著作为主要出版方向,四校合并之后,学科数目和学生人数增加为出版社的经济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浙江大学出版社蒋保纬先生说,两社合并已经整整一年了。一年来,编、印、发和行政各项工作都在稳步发展,主流是好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有待进步完善,摆在面前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大量的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做。当前,出版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必须认真学习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克服浮躁情绪,增强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和精品战略。目前,迫切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一步统一办社思路,这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全社上下思想统一,行动才会一致,才可能形成合力。找准自己在整个出版格局中的位置,进一步明确定位、明确特色、明确主攻方向。

蒋先生还说,随着出版竞争的加剧,品牌越来越成为竞争的筹码,必须坚持品牌战略,以品牌来带动效益。如果把主要立足点放在依靠作者的资助和包销上,选题结构就无法优化,长此下去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必须下决心改变这一状况,要进一步完善政策,鼓励编辑走出去,搞学科调研、搞图书市场调研,面向读者和市场策划好选题,物色好作者,组织高质量的适销对路的图书,并依靠自身的发行力量,把图书推向市场。为此,必须建立自己的创新体系,形成“出好书”的机制。强化市场策划功能,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合理的市场调查和市场运作的机制,以对市场进行有效的“监控”,为图书出版提供科学的市场分析和预测,为决策提供充分的支持,真正实现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总之,要找准定位,寻找特色,走内涵发展和品牌发展之路,他说:“有特色就会有市场,有特色才能生存发展”。我们相信,只要有了明确的办社思路,一定能赢得“双效”,姚社长曾经提出过要拥有一座智能化的出版大楼,要形成自己的出书特色、图书品牌、营销网络以及建立一支好的作者队伍、编辑队伍、经营管理队伍的目标。

1995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同本校的北京市外语音像出版社合并。两社合并后主要出版范围为:外语教材、工具书、教学参考书、学术专著以及外国人学汉语用书和音像制品。年出书600种,其中新书200种,重印书近500种,重印率达70%,年出版音像制品近100种,发行量达600万盒。1998年发行码洋3.16亿元,利润4800万元。合并后的外研社通过努力发展,已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我国最大的外语出版机构之一,且先后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教材先进管理集体”、“先进高校出版社”,两度被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评为“良好出版社”。1998年,被中宣部、新闻出版署授予“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

重新组合 面临挑战

有人认为,由大学校合并引发的大学出版社合并至少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才能“磨刀不误砍柴功”,一是选择什么样的合并形式,二是如何根据新增加的出版资源确立新的出版结构与方向,三是如何做好人员和干部的安排工作。

关于合并形式,目前有两个方向,一是两家出版社在人力、财力、资源的管理上完全融为一体,统一调配,两个或多个专业变成一个专业。如原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的医学纺编辑组成了医学编辑部,成为新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一个部门,其他人员才分配复旦大学的相应部门。对这种形式的合并,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的感触是,合并过程非常复杂、资产评估、债权债务清理、资产清理、财产审计等等这些工作都是出版社从未经历过的,过程虽然复杂,却极有意义,通过合并,可以对人员特别是干部、管理制度、发展战略作一次梳理和调整——这些都是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着手的。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姚恩瑜则感到合并中最大的障碍是如何将几个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融为一体,取长补短。其中,领导带头树立良好的工作风尤为重要。

另一种情况,比如正在商讨之中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码洋已达3000多万元,并已建立了医学图书的品牌,合并之后,它可能成为北京大学出版集团下的一个子公司,在人力、财务和资源上和管理上有较大的独立性。

如何利用好新增加的出版资源和扩大了的出版空间,调整出版社的结构,树立新的形象,既是使合并能产生深远影响、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码洋叠加的关键,也是使合并真正成为出版社发展机遇的关键。

据贺社长介绍,原复旦大学的遗传基因工程研究在上海医科大学的医学实践之后,生物工程医学将成为复旦大学的又一个优势学科。对出版社来说,则是一个新的出版资源和开拓方向。贺社长计划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医学图书的年发货码洋能达到4000万左右。这样,新的复旦大学将树立一个新的形象,以经济管理、人文社科、外语和医学为品牌。姚社长也表示希望能在出版资源的整合中打造出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品牌。

出版社合并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人心。在人员的安置上,复旦大学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不约不同地选择了平稳过渡的原则。复旦大学出版社合并之后,管理和辅助队伍明显重负表示,今年所有员工一律不下岗。不过,必须服从统一安排,填补以前临时工和外聘工的岗位。对于干部,除个别情况以外,几乎全部按原级别任命。待两社干部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之后,将于明年三月正式实行竞争上岗。此外,由于原复旦大学出版社在合并中占主导地位,对关健职位的安排,也充分考虑到原上海科技大学出版社的人员。

而浙江大学出版社合并之后同样面临人员富余、机构重叠的问题,八十多人就有三十几名科级干部,合并之初,科以上干部基本保留级别,随着两社人员的融合、出版社引进企业化的管理机制,到今年初,科级干部已调减至十几名。姚社长说,这种比较温和的人员安置政策使不同机制、不同工作作风、不同管理风格的两个出版社的人员消除对立情绪,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目前,在出版界备受关注的两起合并出版社分别为:北京大学出版社与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的合并,武汉大学出版社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其合并的具体情况还未正式得到各上级部门的审批,各项事宜还正在商谈之中,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得知出版社非常赞同出版社之间合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